《追风筝的人》2018.4.21
2018-04-24 00:00  

“经典名著改编电影展映月”第四发:《追风筝的人》。

这是一个讲述遗忘与背叛、赎罪和拯救的故事。

电影改编自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创作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一个身在美国的阿富汗人的童年往事以及成人后对儿时过错的心灵救赎过程,剧情跨度是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

原著类似自传体小说,主人公经历和背景非常类似作者本人。卡勒德·胡赛尼1965年生于喀布尔,后像书中男孩一样随父逃往美国,毕业于加州大学医学系,现居加州是执业医师。《追风筝的人》没有虚矫赘文,没有无病呻吟,只有精炼的篇章,细腻勾勒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该书出版后赫然成为近年国际文坛最大黑马,蝉联亚马逊排行榜131周之久,全球热销600万册创下出版奇迹。胡赛尼更因小说的巨大影响力不仅获得各项新人奖,还于2006年获得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并受邀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

胡赛尼说:“其实人们看重的,相信还是小说营造的那个强烈的情感氛围,这里讲述的主题——罪行、

友谊、宽恕、失去以及对于弥补过失的欲望,都可以和你的切身经历联系起来,可以让你成为比想象中更好

的那个人。这不是专属于阿富汗的主题,而是有关人性之旅的,无论什么样的种族、文化和宗教背景,都能

接受它。”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回

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小径。”

由梦工厂改编拍成的这部同名电影,中心话题依然关于救赎及心灵的自我挣扎。制片人说:“……你跟随着小说中的个男孩,走进了一种文化、一个家庭,当然也包括埃米尔这个角色对自己的错误所进行的补救。我发现自己得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感动,如果将这个故事用影像表现出来,就会拥有更多值得开发的潜能。”“……它确实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故事,拥有那种勇敢的戏剧尺度,而其中关于救赎的中心话题以及与真正自我搏斗的过程,都让它变得经典且美妙。所以我们就假设它可能会成为那种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王牌小说,然后再同样期待,也许几年后,美国主流电影工业的大环境,也能够如此开放,多制作一些这种拥有多重文化氛围的好故事。”

影片很好地演绎了这个非常大众化的人性故事,专门讲给那些渴望着获得第二次机会的人听,希望以此

能够带来一些实质的改变,找到他们梦寐以求的宽恕。

2007年影片上映,残忍而又美丽的故事,温暖加上细腻的镜头,感动无数观众赚得无数眼泪。当然,还

是有人诟病:影片故事迎合西方口味,巧妙输出“美国主义”价值观……

窃以为:诚然,这也不失为一种视角,但却不应该变成我们欣赏影片的主导。试问,有几部好莱坞影片

不“西方口味”、不“美国主义”?鉴赏一部电影作品,也许更多应着眼于它打动人心的力量。毕竟,人类

需要普适的价值。请允许我们因着人性可以拥有一刻这样美好的感动。

正如原著译者点评所说: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什么,让我们勇敢去追。

相关链接:

馆藏纸本:《追风筝的人》

读秀检索:《追风筝的人》电子阅读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