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2017.3.10
2017-03-10 00:00  

关于理想与现实,关于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关于丑的胖的老的剩女该不该有艺术梦……

有句话是说“做人如果没有理想,和咸鱼又有什么分别?”而生活在偏远闭塞小县城的文艺青年王彩铃们,

却又似乎恰恰因为怀揣着一个高不可攀的梦想,而把自己弄得在世人看来似乎连条咸鱼也不如~

有评论是这么说的:

只有真正的理解了艺术,才能将艺术和生活融为一体,才能更加清楚的看到自己的命运,人间最大的悲剧莫

过于王彩铃式的悲剧,才刚踩到艺术的门槛,不幸生在一个资讯闭塞的地方,错误的以为自己有了天分已经

升堂入室,并持此错误观念几十年,直到碰的头破血流才恍然大悟。

每一个人,在一生当中,都有过一次或几次『忽然艺术』的经历,……就像人人都曾经托着下巴深沉的思索

过:我从哪儿来?为到哪儿去?我为啥是我?这样的哲学问题,但并不是人人都成了哲学家。

大部分人,经过了艺术的分岔路,哲学的分岔路,仔细的想了一秒钟,然后带着这些非凡经历走向平凡的生

活,一部分人,决定百折不回九死不悔的走下去,成了艺术家,哲学家。

在这个分岔路口判断失误的人,成了悲剧。

享受艺术和成为艺术家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儿,这应该是年轻人必上的一堂课,否则就很容易行差踏错。

『技术是谋生的手段,艺术乃是人活着的目的』《死亡诗社》中,一开始基廷老师就这么教导同学们。人掌

握某种技术生存下去,然后享受到某种艺术带来的精神慰藉,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将艺术、谋生加在一起

,使谋生为艺术拖累,使艺术和谋生互相折磨。//

對于不做藝術家的人,《死亡詩社》中的基廷老師說的很明白,通俗講就是: 人賺錢是為了活著,人活著卻

是為了藝術。

這里的藝術泛指一種非物質的享受,比如某種愛好,從那種愛好中獲得心靈的慰藉,我想這種慰藉肯定不是

金錢或者很具體的物質可以做到的,這一點應該無需爭論,簡言之就是:『飽暖思淫欲』,『淫欲』是人生

的目的,是非物質的。

這種慰藉就來自藝術:詩歌,小說,繪畫,電影,音樂等等。

在這個層面上講,藝術面前人人平等,不一定要成為藝術家也一樣可以欣賞藝術,從中獲得樂趣。//

博雅,即:liberal & Art(自由、藝術)。博雅教育,就是給人一種欣賞生活的態度,尤其是對理工科的學

生,以防止大家畢業后寄情工作,完全沒有欣賞藝術的能力,那樣遲早會變態,生活質量也不高。

對于非藝術家,博雅教育可以使生活變得更有樂趣,有工作,又能欣賞藝術,就是美好的生活。

假如『博雅教育』做的好,王彩鈴們會更容易分清激情和實力,會更好的把藝術同自己的生活做個妥協,是

雙贏,而不是雙輸。

——以上,豆瓣.林愈静

这和我经常在文学和鉴赏课堂上给学生讲的有点相类:人人都应该在心底里永远保有一小块“自留地”,它的外化形式可以是文学、音乐、美术,也可以是收藏、行走、发呆……它是我们在滚滚红尘中苦苦打拼“进可攻”之外的“退可守”,它是高大上的“精神家园”的具体而微,它真正属于独立的个体不容任何人践踏和侵蚀~

这,应该就是艺术之于我们这样非艺术家的普通人的意义所在吧?

水木丁在《一只特立独行的文艺女青年》中的这一句最靠谱:

“艺术,是让你真正了解世界,和与世界和解的方法,不是违心的服从,也不是倔强的死磕。”

立春时节,还很寒冷,但已有暖意了。

关闭窗口